牛稠溪魔幻之夜——水牛厝大士爺

因為武漢肺炎,擔心著今年預定參與的廟會是否有可能延期、取消,然而在全民共同努力之下,我們至少還能戴上口罩,以防疫新生活的名義,繼續參與多人群聚活動,民雄大士爺祭今年也如期舉辦,不過,編輯團隊兵分二路,一隊參加民雄、一隊則是想要親臨位在水牛厝(chúi-gû-chhù)的普渡儀式。

夜晚 0:30 水牛厝鄉親在牛稠溪旁草恭送大士爺火化升天。

農曆7月23日這天傍晚,傳說在普渡完通常會有一場大雨「洗孤棚(sé ko͘-pêⁿ)」清理穢氣,然而今年在普渡前就暴雨,直到快 21:00 我們才能從民雄出發前往水牛厝(chúi-gû-chhù),參與一場和民雄同時間舉行的「大士爺祭」。

水牛厝以往扛著供品步行前往民雄普渡,自大清咸豐年間開始舉辦自己的祭典,故事源自於有一年因豪雨溪水暴漲,居民徒步經過牛稠溪無法渡橋,此時,一位無人認識的老人說:「既然沒辦法過河,有誠心的話就在水牛厝拜也可以!」普渡完,老人開始吃起供品的雞肉,眼看一下子就要吃完,廟方人員趕緊搶了剩下的一隻雞翅膀來吃。

回到家後,爐主的老婆催促爐主趕快準備把供品拿出來請人客,爐主覺得奇怪,剛剛都被吃完了還能怎麼請客?打開剛剛放下的米籃一看,供品只少了一隻自己吃掉的雞翅膀,其他都完好無缺,爐主這才驚覺,原來剛剛那位要他們可以在水牛厝自己拜大士爺的老人,就是大士爺的化身。—— 水牛厝稻草工作坊

這則水牛厝人口耳相傳的地方故事,也有寫在本月發行的《to̍k》第2期裡頭,對這個祭典好奇的讀者,可以到他們的 vocus 閱讀完整的故事。

【逐家來講水牛厝】-水牛厝的「吃雞」傳說 | 水牛厝稻草工作坊 — vocus
水牛厝稻草工作坊位於嘉義縣太保市水牛厝,是一個宣導不要露天燒稻草,並利用回收稻草製作裝置藝術的環保組織。除了從行動關心環保之外,我們也分享在地文史知識,希望藉由推廣在地文史使更多人願意重視自己的家鄉,同時也向外推銷水牛厝。

自大清咸豐年間開舉辦自己普渡活動、祭拜大士的水牛厝,也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,當時化身為老人的大士爺,是不是要指示在地居民以後不必辛苦渡河前往民雄?我們可是騎機車超過30分鐘才抵達的呀。

水牛厝的牛,曾經有過虞還有娛的漢字書寫方式。

一路經過社溝、田中央、新港工業區,接著便進入了無路燈、積水、蜿蜒小徑的漆黑道路,畢竟是農曆七月,又碰上地面溼滑,騎車總是會怕(好險有揪團),不過緊張的氣氛在過了牛稠溪後迎刃而解,目的地——水牛厝玉皇宮,到了。

趕緊停好車,問了一下身旁的陌生人「請問現在已經普渡完了嗎?」「中午就普完了!現在是贊普、拜大士爺。」和民雄湧入數萬人相形之下,這裡的遊客看起來就只有不到10位,不久前才穿越人山人海的民雄,瞬間來到這裡,就像是從繁華嘉年華會轉到純樸的民間信仰現場,在地人也不多,倒是沒想到詢問的這一位,就是我們這期《to̍k》邀稿的作者——水牛厝稻草工作坊。

「嘉義縣民雄鄉大士爺祭昨天登場,普度活動結合廟旁封街夜市湧入大量人潮,現場人山人海,預估3天將吸引40萬人參與。」——〈民雄大士爺祭結合封街夜市 預估3天吸引40萬人潮〉《聯合報》
當然還是有鞭炮,不過也就只有一下子,大部分時間信徒都是寂靜的觀看整個過程。

吉時一到,廟方扛著大士爺、普陀山用貨車載、觀世音菩薩像也乘著轎子前來,大概五、六十位的信徒,沿著小巷前往昔日那個「吃雞傳說」的牛稠溪旁,踩在大雨後的泥濘土地,每個人拿著一炷香,在樂隊與法師的念誦下,恭送大士爺離去。

象徵著起源於民雄的大士爺祭,煙霧將飄香微靠東北方的民雄焚燒。

水牛厝大士爺擺放的位置,會朝向微靠東北方,焰火和煙霧,將飄向距離這裡30分鐘路程的民雄,象徵著「彷彿大士爺的神靈藉由煙而回到民雄去的樣子。」凌晨12點30分,居民逐漸散去,我們則是在 Google Maps 語音導航的伴隨下,迷航在霧氣濃厚的郊區和田園間,繞到一個大斜坡和沒有護欄的橋,聽著大力沖刷的溪流水聲,心裡想著「這裡⋯⋯,該不會就是那個傳說中的地方了吧!?」,魔幻的夜晚就在體驗昔日水牛厝人走過的路上落幕,稍縱即逝的紙糊大士爺,我們明年再相會。


延伸閱讀

沒人搶糖果?疫情下的東隆宮普渡
以迎王祭的燒王船廣為人知的東港東隆宮,其實這裡的普渡也非常特別,有別於民雄的佛教普渡、這裡是施行的是道教普渡的科儀,登座化食搶糖果的橋段,因為鄉民搶得比好兄弟還兇,畫面驚人時常登上新聞版面。

工商服務時間

to̍k magazine 台毒誌 8月號/2020 第2期
to̍k magazine 台毒誌 8月號/2020 第2期

整個農曆七月,其實都可以普渡,各位抓緊時間,留意住家或公司附近的廟宇,是不是還有要辦普渡,普渡桌最前方,通常會有紙糊大士爺的神像,若沒有,也會有圖像、牌位,因為,他是負責監督普渡的神明,傳聞觀世音菩薩的化身。詳細的紀錄,就在第2期《to̍k》特輯「民雄大士爺祭」,誠摯邀請各位閱讀本期內容。